甘肃欣和环境检测有限责任公司
ADD:兰州市高新区定连园区国 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
这几天,甘肃省生态环境厅“‘两山’回响”活动推出的震撼短片《重塑祁连山》,刷屏了甘肃人的朋友圈。镜头里,曾经疮痍的矿山披上盎然绿意,雪豹矫健的身影重现岩壁,清澈的雪水蜿蜒流淌……每一帧画面,都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.生动的诠释。
这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,更是一部用决心、汗水与科技书写的生态涅槃史诗。作为扎根甘肃、服务本土的环境守护者,欣和检测深知这份“重塑”背后的精准环境检测如同无声的“绿色密码”,贯穿了祁连山从“刮骨疗伤”到“生命回响”的全过程。
1. 雷霆行动,清零历史欠账
回望2017年,中央环保督察的警钟长鸣,祁连山生态问题触目惊心。矿山无序开采、草场退化、水源告急,关停144宗矿业权、拆除25个违规旅游项目,这场问责风暴,揭开了祁连山生态破坏的“盖子”,也开启了祁连山近半个世纪以来.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。甘肃省高度重视,迅速行动,这雷霆万钧的决策背后,离不开科学、详实的环境本底数据支撑,2018年,全省共搬迁核心区农牧民149户,关停退出144宗矿业权,完成42座水电站的分类处置。2020年底,涉及的8大类31项整改任务中,有21项已全部完成,其余10项纳入日常工作持续推进。2023年,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结果再次获得“..”。
2. 系统修复,检测是“疗效”标尺
经过多年的努力,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已实现从“由乱到治”的历史性转变。祁连山地区75.36万公顷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,75.27万公顷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,5.21万公顷水域面积更加稳定。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,曾经罕见的野生动物再次重现。
在生态修复方面,甘肃省在环境检测方面运用地面采样、遥感解译、自动化监测站点等技术手段和系列创新举措,持续追踪着各项指标,如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评估矿山修复区风险消减,草原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衡量生态恢复活力,地表水、地下水水质(如pH、溶解氧、特定污染物)守护“中华水塔”的纯净,卫星遥感、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构建了“天上看、空中探、地面查”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格。
3. 长效守护,智慧监测筑牢“防火墙”
如今,祁连山保护已迈入“常态长效”新阶段。甘肃省构建的“智慧化环境监测体系”成为守护成果的核心防线。接入高分卫星、资源卫星数据,每月自动扫描保护区全域,识别植被退化、违规建筑、矿山复绿动态,精度达米级。全省配备37台环保专用无人机,通过激光雷达与多光谱成像,立体监测高危边坡稳定性、矿区植被恢复率。建成549个智能监测站点,覆盖水源地、矿区、林草区,打造地面物联网络。将保护区全域划为禁止开发红线区,对周边30公里内企业....安装在线监测设备。
4. 绿色发展,检测赋能“金山银山”
祁连山的重生,不仅在于生态修复,更在于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。今年也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从生态治理的攻坚克难到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智慧正在各地实践中熠熠生辉。在这绿色转型浪潮中,环境检测是不可或缺的基石,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中保障景区可持续发展,在新能源项目环评与施工期环境监理中护航绿色基建,在碳汇项目监测、报告与核查中为碳交易提供坚实数据基础。
祁连山的生态修复之路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。从“问责风暴”到“绿色重生”,从“千疮百孔”到“满山苍绿”,祁连山的生态修复不仅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,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,但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。未来,甘肃省将继续以“两山”理念为指引,继续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修复成果,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甘肃力量。
更多.新进展可在“祁连山国家公园官网”、“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官网”进行查询。